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走好“枫桥”路,构筑诉源治理东桥“枫”景
人民法庭作为法院的“神经末梢”,承担着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钟祥市人民法院东桥法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
场景一:未投交强险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由谁承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拥有机动车的家庭和个人越来越多,因机动车交通事故引发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纠纷也逐渐增加。司法实践中,还存在部分车辆未投保交强险的情况,发生交通事故后,车辆的使用人、所有人往往承担着大额的赔偿义务,有的家庭甚至因为巨额赔偿款而负债累累。近期,东桥法庭的工作人员针对日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入村(社区)进行调研。
在和村民的沟通过程中,庭长结合自己的办案经验,就村民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法律问题进行以案说法,重点讲解交通事故所涉法条,告知村民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如果未购买交强险,为何应当在交强险限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及何种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普法宣传。强调投保交强险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每一位机动车车主都应当自觉履行。同时,还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交通安全问题,并结合交通事故案例、提醒大家在出行时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做到文明出行、安全出行,引导村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文明交通理念深入人心。
场景二:“送法下乡”零距离,守护最美“夕阳红”
“百善孝为先”,孝老敬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法定义务,因乡镇老龄人口较多,东桥法庭深入辖区开展了敬老爱老普法宣讲活动,为村里老人送上了“法治大礼包”。用法律为老年人撑起“夕阳保护伞”,为身边的老年人倾注一份关爱。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赡养老人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民法典规定的每个子女应当担负起的义务。法庭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现场老年人分享了审判中遇到的赡养纠纷典型案例,并分析了农村地区老人赡养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向老人们详细解读了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涉及赡养老年人等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从法理、情理的角度来阐明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同时,他还向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介绍了法律援助的条件和渠道,引导老年人在面对子女赡养问题时要学会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场景三:为乡村农副产品系上法律“安全带”
在乡村的田野间,农副产品承载着农民的希望与收获。钟祥市人民法院东桥法庭辖区山区较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辖区香菇、大米、茶叶、葛粉等农产品既是地方名片,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对象。然而,在农副产品买卖过程中,却可能隐藏着各种法律风险。为助力乡村产业行稳致远,守好菜农、果农致富的“钱袋子”,近日,钟祥法院东桥法庭的干警去到各个村和社区进行调研普法活动。
“今年香菇种植产量怎么样?每斤单价大概多少?售卖过程中是否存在拖欠货款的现象?打欠条没有?……”由于很多村民正在进行香菇晾晒,于是干警们与农户进行了沟通交流,询问其加工、销售等环节可能遇到的矛盾纠纷,现场解答农户们遇到的各类法律难题,帮助其预防法律风险。“首先,在交易时,一定要签订合同,合同中应明确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价格、交货时间、地点及付款方式等关键条款;其次,我们要注意保留合同副本及相关交易凭证,如果对方拖欠货款,咱们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后,我们要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确保农副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如果销售的农副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我们可能会面临索赔,”
以上是钟祥市人民法院东桥法庭开展“枫桥法庭”建设日常工作的缩影。近年来,钟祥法院东桥法庭以“枫桥式法庭创建”工作为抓手,积极开展以案释法、送法进村、巡回审判等活动,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不断深化诉源治理,将矛盾纠纷排查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将案件审理和普法教育相结合,力求取得“审理一案、教育一片、警示一方”的社会效果,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一、加强诉源治理,完善优化“法庭+”基层联动解纷工作法
东桥法庭在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聚焦“调立审执”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主动加强与派出所、司法所、矛盾调解中心等基层国家机关、群众自治组织、行业调解组织的沟通与协作。加强和规范与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联系和沟通,共同维护良好的基层社会秩序。同时拉动妇联力量加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发挥各个村(社区)的妇女主任在辖区内的影响力,积极加入到矛盾纠纷化解的队伍中来,在依法保护家庭女性合法权益、打击女性就业歧视现象、反家暴等工作中,能够协同联动,共同打造“枫桥式”法庭建设,维护地区和谐稳定。
二、坚持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前端发力解纠纷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司法审判+前端发力”的作用实现诉源治理。
1、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活动,法庭干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紧密结合审判职能的工作定位,延伸司法触角,依托法治宣传的形式不断巩固和提升普法效果和效能,今年来,东桥法庭针对辖区特点,开展进村普法助力农民工护薪获酬、春季返工“送法进万家”等法治宣传活动,把司法服务群众延伸到“最后一公里”,用法律知识武装群众大脑,让群众自己有能力预防风险,化解矛盾。
2、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工作。根据辖区乡(镇)村居、景区、林区、库区的特点,开展就地开庭、调解,并针对当地多发易发、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案件,深入案发地就地审理,2024年,东桥法庭日常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巡回审理了多起案件,实现巡回审判进乡村、深入现场解纠纷,将司法服务职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群众能够直观了解到矛盾纠纷的解决方式,同时,运用庭前摸底、庭审释法、庭后疏导的方式促进矛盾纠纷有限预防和法治观念广泛传播,努力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3、定期送法进辖区内企业。东桥法庭走进娘娘寨茶厂等多个企业,针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矛盾纠纷进行调研,现场解答产品生产及制作售卖过程中的法律难题,帮助其预防法律风险。同时加强与辖区企业负责人的沟通,并定期走进企业,结合审判实践,对企业经营中涉及到的生产风险及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向辖区重点企业普及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搭建了东桥法庭与企业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
4、发送司法建议书。东桥法庭结合法庭案件审理实际情况,对出国务工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为真正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向钟祥市商务局报送司法建议书,积极探索“前段预防做减法,末端止争息诉罢访”的具体路径,加强与其他单位间的沟通与协调,搭建起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平台。
三、坚持非诉纠纷解决机制运用,技术赋能提质效
东桥法庭以便民诉讼服务为出发点,着力探索符合法庭实际的智慧道路,充分利用网上立案、电子送达、在线调解等方式,不断提升电子送达率和推送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积极提升诉讼服务水平,最大程度方便群众诉讼,快速化解辖区矛盾纠纷。2024年,数字法院受理审判案件154件,结案144件,调解及撤诉结案的案件数量为116件,调撤率达到80.56%,东桥法庭将继续重视推进审判管理工作和调解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多渠道化解纠纷需求,持续做好隐患排查、前端化解、综合治理工作,为辖区内群众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