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后答疑+执前和解,让农民工工资从“纸上权益”成为“真金白银”

2025-09-11 16:03
来源: 钟祥市人民法院
    浏览: 33

“真没想到,法官这么用心、这么耐心,帮我们把拖欠几年的工资问题解决了!”拿到执行款时,梅某某等23名农民工难掩激动。近日,东桥法庭以判后答疑释法理、执前和解化矛盾,成功执行完毕一起涉农民工工资的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让23名农民工的“血汗钱”得以及时兑现。

1.jpg

2019年,梅某某带领22名农民工向施某某位于宜昌市的工地提供劳务。2021年,施某某意外溺水去世,梅某某班组农民工的13万余元工资随之“搁浅”。2022年,施某某的女儿施某、妻子杨某某通过宜昌法院诉讼、执行,追讨到向某、代某某欠施某某的劳务费60余万元,却迟迟不愿支付梅某某等23名农民工工资。多次协商无果后,2025年5月梅某某作为班组领头人将施某、杨某某诉至法院,要求支付拖欠工资及利息。

法院经审理查明,梅某某等人与施某某存在劳务关系,拖欠工资事实清晰。施某、杨某某作为施某某的法定继承人,需在继承遗产范围内清偿债务,因双方意见分歧较大而调解未果,遂依法判决二被告在继承遗产实际价值范围内清偿欠付的劳务费133087.69元及利息。

判决书送达后,施某、杨某某对判决不服,认为梅某某等人施工的工程质量不合格,为此支付返工费用19000元,要求法院再进行调解,并有上诉意愿。梅某某等23人因施某、杨某某拖欠农民工工资,情绪激动,多次扬言要上访、堵门,并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鉴定。本案承办法官敏锐捕捉到这一情况后,决定以“判后答疑”为突破口,搭建沟通桥梁。

首先,承办法官聚焦法律适用,向二被告释明清偿义务。承办法官向施某、杨某某详细解读了《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结合本案遗产继承的事实,说明内在的法理逻辑,向二被告鞭辟入里地解答了“为何要替去世亲属担责”的困惑。其次,针对二人对劳务费金额的疑问,承办法官通过耐心地梳理证据链条,逐一出示《应付工人工资》《工程结算单》等证据,结合之前宜昌中院的判决中认定的事实,说明13万余元劳务费的核算依据,以此消除金额争议。在向二被告释明说理的过程中,承办法官也不忘安抚梅某某等农民工的情绪,传递司法温度,向梅某某等农民工耐心地讲解执行流程并承诺本案进入执行程序后加快推进案件,缓解其焦虑情绪,让农民工感受到司法的重视与关怀。

答疑后,二被告对判决结果的抵触情绪明显缓和,亦消除了上诉的念头,承办法官凭借多年办案经验,认为直接强制执行仍可能让矛盾残留且难免存在执行不能的风险。于是趁热打铁,向二被告释明后果,若拒不履行,法院将采取失信惩戒、限高消费等强制措施,影响个人信用及生活,督促其正视清偿义务,同时考虑到双方实际情况,承办法官协调利益平衡点,与双方当事人进行充分沟通,促成双方就返工的费用达成共识,进而达成一致和解意见——杨某某、施某一次性支付120000元至法院履行义务,梅某某等人从尽快拿到“实在钱”、减少诉累角度出发,自愿放弃部分本金及利息。至此,数年的纠纷以柔性和解的方式就此化解。

从“诉讼立案”到“执行完毕”历时120天,从“判决白纸”到“真金白银”兑付12万,该起案件的顺利执结,不仅是12万元工资的兑现,更是“如我在诉、如我在执”的生动实践。东桥法庭承办法官通过判后答疑释法明理、执前和解柔性化解,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彰显了司法温度,为破解农民工“赢了官司输了钱”的困局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